清流县情介绍

一、县情概况

      清流,地处福建省西部,全县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,辖13个乡镇、119个村(居),总人口近16万。

      清流历史悠久、文化底蕴深厚。自北宋元符元年(公元1098年)建县至今,已有近千年历史。198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学发现的“清流人”,把福建的人类活动历史向前推进了一万多年,是福建最古老的古人类化石遗址,并与台湾的“左镇人”同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,证明了在一万多年前,闽台两岸早已经是“同根同祖同源”,江泽民同志著书《中国与台湾问题》引用了这一科考发现。同时,清流是客家祖籍地,客家先祖巫罗俊就在清流开疆拓土、繁衍生息,2012年成功举办了第25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“灵台朝觐”活动。明朝吏部尚书裴应章、我国著名的军事防化专家黄新民、中国大提琴奠基者王连三等精英人物祖籍都是清流。


      清流是老区苏区,红色文化浓厚。清流是全国21个原中央苏区县之一,先后有2.7万人参加革命、6000多名儿女参加红军,尤其是开国领袖毛泽东和朱德等六位元帅、粟裕等七位大将都在清流留下战斗足迹,朱德指挥的锅蒙山战斗,载入中国军事史,这里有目前福建省保存比较完整的“毛泽东旧居”、“朱德旧居”。1930年1月,毛泽东同志率红四军进军清流,在此写下了著名诗篇《如梦令•元旦》,描绘出“风展红旗如画”的革命前景。

     清流生态环境优越,旅游资源丰富。境内有福建省水温最高、出露点最密集的含氡温泉8处,建有国家温泉地质公园、国家4A级景区——“天芳悦潭”温泉度假村;有常年水温在18至22度的李家、林畲2处冷泉,亟待开发;有福建省最早古人类遗迹化石发掘地“闽人之源”岩洞,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、璀璨神奇与九龙湖30平方公里浩瀚湖水交相辉映,是省级风景名胜区;有闽西北最大的寺庙群和佛教旅游胜地,客家人的保护神定光古佛坐落于“中华客家祖山文化园”;有省级森林公园和道教名山之称的大丰山;还有初具规模、已对外开放的林畲千亩中华桂花文化园、全省单体面积最大的茶园以及赖坊樱花基地。

      清流农林资源丰富,农业特色发展。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4%,居全省前列,拥有耕地面积15.3万亩,林地面积234万亩;人均耕地超过1亩,林地超过15亩。随着近几年的加快发展,烤烟、花卉、苗木、淡水鱼、豆腐皮、茶叶等特色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壮大,已形成花卉1.2万亩、苗木5.2万亩规模,豆腐皮、雪薯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,是全国渔业重点县。有亚洲最大兰花种苗组培中心,获评“中国桂花之乡”、“中国罗汉松之乡”、“中国兰花之乡”、“中国绿化苗木之乡”等称号。同时,拥有全国最大鲜花电子销售平台、全国唯一的花卉上市企业--福建春舞枝花卉公司,获“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”称号。

      清流依托丰富矿藏,产业转型加快。拥有煤、铁、锰、钨、稀土、石灰石、萤石等30多种矿产,其中萤石矿储量在3000万吨以上。近年来,清流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,加快培育氟化工产业,形成萤石矿开采及选矿企业10家,氟化工企业3家,年可生产萤石精粉25万吨、硫酸24万吨、无水氢氟酸13万吨、氟化盐2.5万吨、电子级氢氟酸1万吨,其中无水氢氟酸生产能力约占全国实际生产能力的十分之一,是国内主要的基础氟化工产品生产基地。

 二、“十二五”期间主要发展成就

     “十二五”以来,清流县委、县政府紧紧围绕“幸福清流”奋斗目标,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,积极作为,有效应对,切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,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,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,各项事业建设取得了新进展、新成效,“十二五”规划提出的23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较好完成,其中地区生产总值80.84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年均增长11.89%,人均5.94万元,年均增长14.0%;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23.6:42.4:34.0调整为19.2:49.1:31.7;财政总收入4.74亿元,年均增长15.78%,县级公共财政收入3.44亿元,年均增长21.48%;全社会固定资产91.07亿元,年均增长29.32%,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、稳中有进、稳中向好态势。

      特别是2015年,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,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、市的各项决策部署,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连续暴雨洪灾带来的不利影响,勇于攻坚,克难前行,各项事业迈出新的步伐。一是经济增长企稳回升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0.84亿元、增长8.3%,固定资产投资91.07亿元、增长19%,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.1亿元、增长4.5%,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.44亿元、增长3%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.06亿元、增长8.5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.94亿元、增长1.9%,呈现出缓中趋稳、稳中有进的态势。二是产业转型加快推进。工业实体逐步提升,新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家,总数达92家;累计投入28.9亿元实施一批技改项目,新增长点即将形成。现代农业特色明显,花卉、淡水鱼、茶叶、豆腐皮等特色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,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7家、家庭农场62家、专业大户41家,龙头带动不断增强。三产业态创新拓展,全县培育电子商务企业43家,全年实现网上交易额4.43亿元,获评“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”称号;中华桂花文化园获评“AAA”级景区,总投资4亿元的赖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正式启动,总投资5.8亿元的灵台山二次招商正式签约,九龙湖开发可望取得突破。三是民生事业不断改善。教育、卫生、文化、科技和体育等事业加快发展,获评“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”称号,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顺利开展。精准扶贫取得新的成效,创新实施“三加三带”模式,实现脱贫750户、1938人。社会管理创新不断加强,全县大局总体和谐稳定。


三、“十三五”时期主要发展思路、目标和措施 

      按照省委、市委部署,在2015年12月召开的县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上,县委“十三五”规划《建议》提出了“十三五”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11个方面43项主要任务,明确了综合实力稳步提升、经济结构更加优化、城乡区域更加协调、改革开放全面推进、创新创业活力增强、生态优势持续凸显、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等总体目标。重点从三个方面来努力:

      一是以稳定增长为目标,努力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。力争“十三五”时期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.5%,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%,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%,城镇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.3%和10%。

      二是以五大理念为引领,完善提升发展新思路。结合贯彻落实五中全会提出的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五大发展理念,努力在实践中探索一条切合清流实际的发展路子。着重把握好三个方面:①发挥一个优势。即绿色优势,着力从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、重点项目策划和招商、生态资源整合和开发,资本资产盘活和拓展融资方向、加强环境污染严控和整治等方面入手,深度开发利用好绿色优势,并加快转变为发展优势。②凝聚两股动力。一方面以创新激发内在活力,重点从更新观念理念、思维方式等深层次问题着手,触动体制机制的创新,推动技术、管理、科技的创新,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。另一方面以开放借助各方外力,拓宽“走出去、请进来”渠道,以优越的环境、优质的资源、优良的服务来吸引外部资金、项目、技术、人才,真正补齐发展短板,实现经济新常态下驱动发展的动力转换。③加强两项统筹。既注重统筹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,重点加强教育、医疗、文化、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,做好综治、信访、维稳等各项工作,不断促进社会协同进步;又注重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,激发群众共同参与发展积极性,进一步凝聚人心、鼓舞干劲,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。 

      三是以调优结构为目的,明确产业转型新路径。围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,在尽可能做大做优工业的同时,把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融合发展作为主攻方向。继续坚持“工业强县”战略,加快改造传统产业,大力培育新兴产业,拓展工业转型发展空间。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,重点要“促一进三”,通过“互联网+”,实现农产品“卖全国”;要“接二连三”,进一步推动鲜切花、茶籽油、淡水鱼等重点产业规模化发展,打造农产品深加工平台;要按照“把规模农业基地当景区来建”的思路,把休闲观光农业带动起来,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。突出把生态旅游作为主导产业来抓,做好旅游总体规划,加快重点景区建设,尤其要以赖坊生态文化旅游和九龙湖开发作为旅游发展突破口,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。同时,要串“点”成“线”,开展“一日游”、“二日游”旅游线路策划和推介,打响清流旅游知名度。


四、2016年主要工作任务

     围绕“十三五”开好局、起好步,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:

      一是努力保持较快增长。力争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.5%,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%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%,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5%以上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%,外贸出口增长8%,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%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%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%,并在实际工作中力争完成得更快更好。

     二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工业,计划投入32亿元实施东莹化工2万吨环保型制冷剂五氟乙烷、展化化工三期、思恩电器二期等48个技改项目,同时力争新上含锶碳酸矿泉水生产、纳米碳酸钙系列产品等项目,以此提升存量、做优增量、壮大总量;农业,围绕农民增收核心,加快龙头培育,重点抓好20MW光伏农业科技项目、投资1.5亿元的高地贡米产业化建设项目、投资2亿元的创新型油茶健康产业项目、投资2亿元的澳洲鳕鱼等项目建设,打造现代特色农业;三产,重点把生态旅游作为主导产业,抓好赖坊文化生态旅游、灵台山二次开发、九龙湖开发等项目建设,并启动建设林畲、长校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,构筑全域性大旅游框架,力争2016年旅游新增投入4.92亿元。

     三是扩大项目有效投资。落实省上“三比一看”部署,积极开展“敢担当、解难题、立新业”活动。建立健全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机制,继续实行重点项目“半月一调度、一月一协调、一季一督查”机制,扎实推进年度计划投资61.24亿元的162个县重点项目。同时,策划实施一批经营性项目和PPP项目,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研究出台“重大项目重点奖励”、“以商招商”等办法,大力实施“清商回归”工程,鼓励全社会都参与到招商引资来,实现“全民招商”。

     四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。致力解决好“人进城、建好城、管好城”的问题,不断提升城市形象。⑴在规划上,注重规划的前瞻性、整体性、协调性,实施全域规划,推进“多规合一”,优化专项规划和控规,加强空间统筹规划。⑵在建设上,从老百姓强烈呼吁的热点问题、完善城区配套基础设施、优化提升城区主要节点等方面统筹考虑,今年重点实施好年度投资21.66亿元的49个城建项目。⑶在管理上,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,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,找准主攻方向,形成独具特色集镇风貌,打造一批在省、市有知名度的美丽乡村示范典型。

     五是加快推进精准扶贫。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任务,实施精准扶贫“五项工程”、“三大行动”,确保实现脱贫人口1619人以上。全力推进林畲乡、赖坊乡、里田乡等3个市级扶贫重点乡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,抓好嵩溪镇元山村、林畲乡石下村等10个精准扶贫示范村。在此基础上,各乡镇再抓1-2个以上精准扶贫重点村,以点带面,全面推进。同时,积极实施造福工程搬迁和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。

     六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。继续加快教育、医疗卫生、文化体育等发展,重点做好新一中整体搬迁、县中医院改造提升、县文化体育中心、城市管道燃气工程等惠民实事,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。同时,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,进一步拓宽创业、就业渠道,确保新增城镇就业1800人,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00人,落实好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。

     七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。深化“平安清流”建设,加大信访排查化解力度。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,强化阳光信访、责任信访、法治信访建设,加强对劳资、医疗等重点矛盾纠纷的预防化解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“党政同责、一岗双责”制,实施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提升工作。同时,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,构建良好金融生态。